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抗战老兵健康饮食调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抗战老兵健康饮食调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感觉革命年代走过来的老红军都很长寿?
开国将帅平均都比较长寿,一个是基因关糸,一个是医疗保障到位。
开国将帅有一千余人,平均活八九十岁的占绝大部分,超过百岁的有十几位,吕政操将军寿享106岁,是开国将帅中,寿禄最大的一位。
战争年代,条件异常艰苦,其中东北抗联生存环境最恶劣,许多开国将帅饱受摧残,有的人甚至身受重伤,还能高寿,这确实时人间奇迹。
仔细研究,不外乎以下几点。
开国将帅皆人中龙凤,不是一般人能比的,革命意志坚决,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遗传基因比一般人强大。
其次,开国将帅是抗战中坚力量,消灭的日本人较多,杀倭者寿。
再者,开国将帅身居高位,物质***和医疗***比较雄厚,能够亨有较高的物质生活保障。
开国将帅每月都接受定期医疗检查,能够急实发现各种潜在身体隐患,并得到急实治疗。
开国将帅是共和国缔造者,国家宝贵财富,长命百岁是他们的福份,祖国昌盛富强是他们终生奋斗目标。
大浪淘沙,那些体质差的在红军时期、长征时期基本上都牺牲光了,剩下的都是体质好的,而且慢慢的职位也提升起来了,物资条件相对也要好一点,等到解放后,待遇也提高了,医疗保健都跟上了,所以寿命就长了。
我这里举两个例子,反例。
第一个,资凤将军。
资凤,湖南衡阳人。参加革命不算早,1927年33岁才入党,第二年参加湘南起义,随即上井冈山,任红军特务长。
后来长征到达陕北。
抗战起,深入敌后,任新四军第四师供给部副部长。
资凤将军虽然是个军官,年龄又大,干活却很卖力气,是那种真正的“干活”,干体力活。
长征中,他在耿飚手下负责后勤工作,保障部队供给。这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耿飚考虑他年龄大,分给他背负的物资很少,也就是他个人的东西罢了,工作也有意识地少安排他了。其实他自己也有职权命令自己少干体力活。
资凤将军却不干,主动背负了很多物资之外,对工作也日夜操劳,不辞劳苦。有一次硬是带着几个人生生担着30多担手榴弹和不少公文箱追上了作战部队。而这些物资,本来以为会丢失了的。
所以,资凤将军的身体很不好!就是累的。
解放后,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委,可谓是大干部了,各种生活待遇,医疗待遇应该都不错,可是他早就累病了。
其实长寿的只占一小部分,英年早逝的无名英雄的才是大多数。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的时候有八万六千多人,一年后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有不到八千人(当然还有原属中央红军的红五、红九军团编入左路军,即便加上这两只队伍也不过一万多人)。另外红军在路过贵州、四川、云南时还招募了不少新兵。前后对比,想想这可怕的人员损失。
长期高强度的军事行动以及恶劣的生存条件对这些革命前辈的身体是非常大的考验。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坚持下来,有一部分虽然坚持下来却落下了满身伤病,只有少部分人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这说明他们都是身体素质非常出色的人,他们后来的长寿并不奇怪。
在四川省若尔盖县班佑村,有一座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牺牲在松潘草地的红军战士。他们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饥饿、疲劳而倒在地了走出草地的那一刻。让我们看一下开国上将王平对这一段悲惨往事的回忆:“红三军在草地里走了整整七天,终于进到班佑。我们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已经走出七十多里,彭德怀军长对我说,班佑河那边还有几百人没有过来,命令我带一个营返回去接他们过河。……走到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河对岸观察。那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带通讯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唉呀!他们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察看,全都没气了。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的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了草地,却没能坚持走过班佑河。他们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一个一个把他们放倒,一方面是想让他们走得舒服些,一方面再仔细地检查一遍,不能落下一个还没有咽气的同志。最后发现有一个小战士还有点气,我让侦察员把他背上,但过了河他也断气了。我们满含泪水,脱下军帽,向烈士们默哀、鞠躬告别。”
比如任弼时同志去世时年仅46岁,其实任弼时同志的高血压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很严重了,只是由于紧张的战斗生活无法妥善治疗,导致英年早逝;
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因病休养了,连解放战争都没有参与,后期一直是在与病痛的斗争中度过的;
独臂将军贺炳炎去世时年仅47岁;
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则在1946年就因病去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抗战老兵健康饮食调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抗战老兵健康饮食调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