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健康饮食教育主题心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健康饮食教育主题心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饮食等于什么文化?对此你怎么看?
我个人感觉饮食等于民俗文化,但是这个说法也不甚准确,应该是被包含的关系。
想要了解一个地方,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去品尝当地特有的美食;想要了解一个地方,就从了解这个地方的菜场开始。饮食之于人类,映射的是历史、是风土人情,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筑一座城,而这座城市最显著的特征便是饮食文化。
说到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吃的要有说法!要有彩头!要有讲究!以中国为例,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食物的种类,各地的习俗不同吃的自然不同。
比如春节前北方的每家每户都有吃饺子的习惯。 在长江以南,盛行打年糕和吃年糕的习俗。在汉族的许多地区家宴中鱼通常是必不可少的,象征着“年年有余”。 端午节吃饺子的习俗已经传承了数千年。 中秋节的月饼包含着对人类家庭团圆和人员和谐的祝福。 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 ,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婚礼的庆祝活动和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特殊的食物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饮食,饮是饮,食是食。饮食是人们为活着,要喝要吃。怎么喝怎么吃就是文化,曰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既然是天大的事,自古以来研究者众多,使饮食文化日益丰富,且历久弥香,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近代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后之人,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太古时代,人们以打猎为主,饮血茹毛,是“圣人造作钻燧取火,教民熟食”以后,饮食文化初见端倪。人文始祖炎帝,为民造耒耜,导民播五谷,辨别可食动植物的食性,被称为“神农氏”。3600多年前商王成汤的厨师伊尹,后为宰相,被誉为“烹饪之圣”、“中华厨祖”,以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也留下了制作美食的方法和理论。到了2500多年前,圣人孔子对于饮食提出十不食,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而一部《黄帝内经》则把饮食之道系统化。对饮食搭配、饮食对五脏的影响、饮食作用、饮食宜忌、饮食卫生都有论述。现在对我们还有指导作用的,如“食饮有节”,否则“饱生众疾”;“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理的膳食结构;“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中正平和饮食原则;因时、因地、因人施膳的天人合一饮食观等等。后来各朝代对饮食文化都有发展,如宋代苏东坡不但是文学家还是美食家,写《猪肉赋》。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写下《饮膳正要》。明代朱元璋第五个儿子朱橚主编《救荒木草》。清代大诗人袁枚写了《随园食单》。
对于饮,讲究健康饮用之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设“水部”,称水为百药之首。人体就是装水的容器,因而要足量饮水,适量饮茶,少量饮酒。怎样饮水有讲究,饮茶有茶文化,饮酒有酒文化,在这里就不一一累述了。
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国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养、补”的特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菜式越来越丰富,吃法也是越来越多样。吃还是人们联系感情、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交际应酬活动多在餐桌上完成。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健康饮食教育主题心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健康饮食教育主题心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