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部队接待菜谱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部队接待菜谱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现代士兵有压缩饼干和各种行军口粮,那古代历史上,士兵又吃什么呢?
一、夏朝时期(距今4千多年),有大米粥、粟米粥、菜肉米粥、大米饭、小米饭;烤肉、蔬菜等。
夏朝用陶罐、陶鼎煮粥喝;已经有了蒸笼——甑( zèng ),据《广韵》古史考曰:黄帝始作甑。考古发现,约公元前6000年前后陶甑发源于中原地区,样式有腰隔鬲式甗、无腰隔陶鬲式甗、鼎式甗三种,其上部为甑,下部为鬲,是两者结合的一种蒸食器。甑可以甑大米饭、小米饭等。
▲ 出土的陶甑图片
考古出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很多陶器和粟米,可以证明夏朝时以粟为主,大米较少,麦子可能还不普遍。
那时期的兵民不分,战时当兵,和平时期种地,百姓和士兵应该都以此为食。
二、商朝时期,依然有粟米粥、大米粥、麦子面疙瘩;可能还有与蔬菜、肉块加盐煮成的稠菜米粥;小米饭、大米饭;馒头、烙饼、烙馍等。已经有了青铜鼎,可以炖肉;炙肉、炒菜等。
中国小麦种植有4千多年的历史,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记载,麦子的吃法,不外乎煮粥,研成粉可以烙馍、烙饼、蒸馒头、煮面疙瘩汤等。
殷朝有了炮烙之法,纣王还因此应用到刑罚上去。麦子面粉加水糅合,经过炮烙,扁平的就成为烙饼,稍厚的就成为了烙馍,在甑上蒸熟就叫做馒头。虽没有确切记载,但根据人文、技艺分析应该是有的。
正常情况下,秦汉之前的士兵食物都是小米为主食,汉代之后小麦种植范围扩大,小麦成了古代北方军队最重要的军粮,南方军队主要是大米。明朝之后,花生、玉米、地瓜这些舶来品渐渐广泛种植,成了小麦的陪衬。知道了军粮后,接下来该谈谈怎么吃。战场和家里不一样,家里有时间研究怎么做美食,战场就不一样了,战场充满了太多的危险,大家都很警惕,吃饭速战速决,以小麦和面粉为例,很少有人在战场上和面做馒头啥的,他们直接现场支起锅,倒入清澈河水烧开,把麦粒煮了做成麦饭,戚继光发明的“光饼”更方便了,提前做好饼,用绳子串起来挂脖子上,饿了直接从脖子上扯几个。可是光吃粗粮也不是个事儿呀!至少得吃点蔬菜和肉吧!古代军队在野外还可以捕获野生动物,比如兔子、鸟类、鱼等等改善伙食,有时候,将军突然宰猪羊请全军士兵吃大餐,意味着将要进行大战,这顿饭既是激励士兵又是士兵最后的一顿饭。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军队对后勤的重视,在古代行军打仗的时候,粮食对于士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士兵们没有吃饱饭,怎么有力气打胜仗。随着朝代的不同,士兵们吃的食物也有所不用,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古代士兵行军打仗中吃的食物分别都是什么?
1.上古时期至唐朝:小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代军队的饮食都是比较简陋的,仅仅是果腹的水平。而最早的军粮实际上就是煮小米粥,在宋朝以前,军队的饮食主要以吃稠粥为主。不过当时并没有铁锅,用的是陶器,陶器最适合煮粥,只是陶器并不适合炒菜或者烹饪其他美食。
在夏商周三代,当时军队都是煮小米粥,有时候伙夫会往粥里加入各种野菜、野果、豆类或者一些打猎得来的肉食。一到饭点,行军打仗的士兵就开始架起陶锅熬粥喝。
从上古时期到唐朝,小米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军粮,其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
小米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而在唐朝以前,中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都在北方,特别是在西北一带,而军粮的选择往往秉持着就近原则,再加上小米非常容易保存,比如唐文献说小米可保存九年,而大米只能保存五年。于是乎,获取方便且容易长期保存的小米就成了古代军队最常见的一种军粮。
古代行军打仗中,除了小米,还有大米和麦子也都是比较常见的军粮。
2.宋明军队:干粮。
在古时候,所谓的干粮,实际上就是馒头和大饼,馒头和大饼是很晚才成为军粮的,因为面粉的加工比较困难,而且古时候的人们也不会发酵技术,所以那时候人们做成的干粮全都是死面。宋明两朝的军队就比较喜欢吃大饼,大饼是汉朝时期才出现的,只是汉朝军队并没有将大饼作为军粮。
一直到唐宋时期,大饼才慢慢成为军粮。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整个人类的历史其实一直都伴随着战争,古代士兵和今天的士兵一样,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骑兵部队作为特种部队,马匹的作用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粮食是给“士兵”吃的,而“草”就是给战马准备的。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发明是作为行军口粮的,直到今天还被人们喜闻乐见。
据传说陕西美食“锅盔”就是当年秦军的口粮,用小麦面粉和水搅拌,待发酵后用擀面杖擀成圆形,放在铁锅上慢慢烤制而成,制作简单,易于保存,即使在北方夏季也可以保证半个月不变质。
今天新疆的“馕”也有类似的作用。
明朝郎瑛《七修类稿》:“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今天我国北方“馒头”是老百姓非常喜欢的一种食品,可是据说馒头是三国时期由诸葛亮发明的一种行军口粮。馒头非常便于携带,很快成为军中的速食口粮。
五谷杂粮熬粥、酒、胡饼、锅盔、肉干、酱等,肉干、酱一般只有军官吃得上。苦难时期挖野菜、吃树皮树叶、甚至人肉也是军粮;
古语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部队粮食供应充足,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喝酒吃肉,比如说在战前或战。在战前,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史记》鸿门宴中的一段,当项羽准备攻打刘邦时说了这么一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还有就是秦军每战之前都要大量饮酒,以鼓舞士气,打胜之后就会喝庆功酒;
如果部队粮食供应不上,就只能吃野菜等东西充饥了。《三国志》中就有没有粮食吃的时候,袁绍的部队在河北吃桑椹,袁术的部队在淮南吃河蚌的记载。再没东西吃的时候,要么吃人,要么就自动瓦解。
历朝历代军队行军作战的军粮都有哪些?
阙兴明
古人常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的“草”就是军马所要吃的草料,相当于近现代军队中武器装备所用的燃油;而“粮”自然就是指军粮了。 中国古代军队的行军作战主要靠人力,那时是冷兵器时期,将士们征讨四方或守卫边疆都是要大量消耗体力的,自然就得填饱肚子。因此,军粮的供应在后勤补给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至于军粮的种类,就不像现在的那些压缩饼干、军用罐头那么考究了,也就是根据地域的不同,有什么就吃什么。就以汉末及三国时期为例,像北方的袁绍及曹操***,他们的势力范围与士兵主要来源都在北方,就自然以黍(小米)、麦这些为主了。比如曹操在攻打袁术时军粮吃紧,就借粮官王垕之头稳定军心。而这位悲摧的王垕所背负的罪名就是用小斛给伙房里分发了黍米(当然是曹操故意为之);而南方的孙权军团因地处鱼米之乡,他们的军粮就是稻米为主了;当然蜀汉的刘备军团也是以稻米为主
另外,古代大军征战四方,除了从后方带来的补给,也常常在用兵之地抢粮。比如诸葛亮五出岐山,在垅上跟魏将张郃对峙时,就指使姜维、魏延他们妆神弄鬼,将张郃大军预作军粮的几千亩麦地割了个精光。再如北方少数民族,他们的官兵吃惯了肉,就以马肉牛肉做成的肉干为主要军粮了,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就是如此。当然,蒙古大军在攻略中原时,也是抢到什么吃什么。这些在金庸《射雕英雄传》里面就有所描写,虽然是***,但有史学功底的作者也是写得比较合符情理的。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后勤补给断绝,连抢也抢不到了之时,那么就只有杀军马为食了。不过另有恐怖的史学记载,在官兵饿极了的情况下也有拿人肉为食的。据史学家考证,明末起义军张献忠的军队就是这样一支残暴之师。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军队吃什么军粮都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并无一定之规。其实一直到近代,粮草一直是困扰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说长平之战,赵国之败,并非败在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手,而是由于粮草供应不上,造成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才成就了人屠白起坑杀40万赵卒惨剧。
在历史上,几个大一统的朝代,大多都是通过军垦,来满足部队对粮草的需要。
偶尔有几个特殊的,首先是食人魔符登,他的军队出征从来不带粮食补给,而是把敌人的尸体当作士兵的口粮。战场上血流成河,横尸遍野,但尸体只剩下头颅,他们的身体,都被前秦士兵当做了食物!苻登给出的解释:“吃人肉,健壮能斗!”
第二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蒙古人,他们最擅长的是屠城,而屠城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咱草除根,永绝后患,另一个就是可以获取足够的粮草补给。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宋朝军队战斗力不强,饱受诟病,主要是因为没有马匹,明朝建国后,吸取了这个教训,但他们同样没有草原放牧,于是从农民手中掠夺的大批土地种植苜蓿,粮草问题解决了,但是造成了大批的农民流离失所。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民以食为天,行军打战都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足以见得作战的军粮是何等的重要了,可以说再厉害的军队,如果离开了充足的军粮也就等同于丢了半条命了。
那么,以前军队行军的军粮都有什么呢?军粮一般需求量大,而且要便于运行,还能长期储存。最早的时期,军粮一般是小米,然后加一些蔬菜、豆类熬成粥吃,有时只能吃吃野菜野果,有时也能吃点肉。到了汉朝,百姓开始吃面,军粮也就渐渐变成了汤饼和面疙瘩之类的面制食物。而到了唐宋时期,国家繁荣富强,经济空前发展,烧饼渐渐的成为了标配军粮。比如宋朝出征前,会下令城中制作干粮,如麻饼等,按量给茶、水等给士兵。明朝军队甚至还发明了穿孔烧饼,行军作战时背上一串。
当然,除了这些行军携带的军粮以外,还有一些野味,在一些***文献中,也常常记载军队出去打猎以野味作为军粮。如一些野兔、山鸡等。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前有强敌,后无补给的时候,草根树皮甚至是人也都会是一种军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