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健康饮食保障制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儿童健康饮食保障制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农村办完丧事后把供品让儿童吃掉?
在农村,传统保留得比较完整。有些习俗有由来,有的没由来,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是了。
人去世后,在出殡时会举行祭拜仪式。这个时候,供桌上会摆满供品。以前大多是糕点、糖果之类的东西,现在加上了水果。
等祭拜仪式结束后,围观的孩子一拥而上,把供品瓜分得一点都不剩。这些供品都是买的合格商品,是可以食用的。供品嘛,逝者又吃不了,给孩子吃也所物有所用了。
我记得小时候,逝者下葬后,整个家族的每家女性都会包饺子。饺子数量是有讲究的,具体有什么说法就不清楚了。这种饺子的特殊之处在于,馅大多是酸菜的,不放盐也不放油,什么都不放,吃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
饺子煮好后,家族里的女性(主家和近房家的女儿、媳妇都去,其他远房的只去媳妇)把饺子装碗放在篮子里,提到墓前摆上,这个过程叫“圆坟”。
“圆坟”结束后,饺子给孩子吃掉。虽然没味道,但那时一年也吃不上几趟饺子,所以大家都会吃完的。
现在包饺子“圆坟”的习俗还有,但饺子已经没人吃了。仪式结束后,一般都会把饺子倒在坟头,把碗带回去。
说起供品是敬孝老人的,是对死去的人一种记念方式,一般来说,在老人去逝六七,闺女女婿摆上丰盛荤素两大桌供品,祭祀是对死去的人一种记念。
供品为什麽要给小孩吃,小孩是家的希望,敬过神灵的供品给小孩吃,可算是一切平平安安,无病无灾,吃了供品可以说是逢凶化吉,天地神灵保佑,而且童言無忌,可保大富大贵。
说起供品虽是小孩的***,一般来说,祭拜结束,有很多人都想沾点福气,很多供品一抢而空,包括念经之人,还有其他帮忙之人,说什么吃了供品可以逢凶化吉,做事顺順利利,而且还有吃了腰不痛的说法。
特别是儿孙满堂,全福老人八十,九十开处,那供品可要小心一点,谁时都有人想沾点福气,包括碗筷都可能一抢而空,还有就是红小帽那也要当心,有人抢回家压子,旺财。这都是农村地方习俗。网图。
一个皖东北的农村人的回答。
中国之大,有十里不俗之说。比如我所在的村上红白喜事宴请宾客时是十人一桌,而离我村有七八里的另一个村子,他们仍然沿习着古老的风俗八人一桌。农村办完丧事后把供品让儿童吃掉这个习俗原先是有的,现在已经看不到儿童去吃掉了。
个中原因,我想和温饱有关。
作为农村的60后或70后,小时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辛的。食物是时常处于缺乏状态,而且吃得也不好。我记得我小时一日三餐吃得最多的是玉米面、红薯面,(世道变幻,现在可是好东西了)只能过节时或来亲戚时才能吃点八五面( 这个名词可能也会消失,意思就是一百斤的小麦粒可以用磨面机磨出85斤面粉,15斤麦麸,用这种面粉做出的食品不像现在的面粉那么白,但是有自然的麦香味)。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踩着板凳到挂在房梁上的饼筐里找玉米面饼或红薯面饼吃,(为什么挂在房梁上?食物缺乏,每天大人做得食物都是***好的,挂在房梁上,一个防老鼠偷吃,二是防孩子偷吃,如果一个孩子吃多了,那另外的孩子可能吃不饱或没吃的)那也是最好的零食。如果能找到额外的零食吃,那对于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孩子来说,真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所以在那个时代,当村上有人去世后的供品是绝不会丢掉的,当祭祀完成后,孩子们一拥而上,你夺我抢,把供品分得一干二净,有的孩子当场吃完,有的孩子舍不得吃,带点回家,大人们还会表扬一番。
现在呢?
哪个孩子还缺吃少穿的?想吃什么可以说大人就给买什么,不好吃的,吃不中的都会扔掉。人死后的供品,终究和死人有关,在缺乏食物的年代,孩子为了温饱,无所顾忌。现在衣食无忧,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从心理上对供品当食物还是有忌讳的。所在在我所在的地方,已经看不到孩子再去吃供品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健康饮食保障制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健康饮食保障制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