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健康饮食的原则和理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健康饮食的原则和理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的饮食,随之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人类社会的饮食文化。所以,凡事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关于饮食原料、生产制作、消费以及相关食事活动都在饮食文化范畴之内。所以,它是一个普泛概念,介于“文化”的狭义和广义二者之间,而又融通二者的一个边缘不十分清晰的文化范畴。
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中国饮食文化逐渐提炼出若干代表性的理念,简要提炼下可以为这几点:
1 注重整体
古时候人们讲求“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饮食上也是这么体现,比如认为如果想要长寿,就必须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注重五脏六腑与组织之间的联系,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话听起来很现代,很耳熟,其实老祖宗早就说过了,《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从根”的根本原则。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饮食应与四时相适应。
2 以食为天
中国人重视饮食,并归位天性,“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等,这都是说明对吃饭这件事儿的重视,从人生哲学上,“食、色,性也”两者同等重要,食在先。你看,我们平时的社会交际,请吃饭几乎是最常和最佳的方式。
3 三因制宜 因时 因地 因人
顺应四季时节刚说了,因地制宜,因为各个地方地理、气候大有不同,所产食物也有很大区别,所以人们应该顺应环境来调整饮食,例如青海***等高原地区,适合吃温性、滋润的食物来防御寒凉干燥之气。江浙地区潮湿,宜多吃甘凉、清爽食物。我想这可能是形成各地饮食差异性的最大原因。因人而异,就是根据不同年龄,主要是不同身体状况和需求来讲,现在很多人讲究膳食、养生保健就是出于这个考虑。
中华民族饱受饥荒折磨,为了民族存续,饮食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归为充分利用食材,榨取一切可能的热量,有一点肉屑都会积攒起来,用面包裹起来做成包子、饺子,填饱肚子。所以吃饱了撑的外国人会嘲笑我们什么都吃,食谱太杂,不能理解我们对饥饿的深深恐惧,就体会不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得舒饮食是什么意思?
得舒饮食是目前推崇的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具体原则包括多吃蔬菜和水果,增加全谷物、禽肉、鱼、坚果,选择低脂肪乳制品,少吃红肉、甜食和甜饮料。
从营养素的角度分析,即蛋白、钙、镁、钾和膳食纤维充足,低脂肪、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低糖低盐。
《论语》中有哪些饮食思想?
《论语》是由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及其***编写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和其***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作为儒家的重要著作被列入五经之中。那么在论语之中,还表现出了相关的饮食思想,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论语》中反映出来的饮食思想吧。
第一,讲究烹饪的技艺和进食的方式。《论语·乡党》记载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即是对于人们的烹饪方法和讲究食材的新鲜干净的体现,在祭祀等对于食物的准备中,既要注意对烹饪技艺的掌握,又要将食材的异味消除,这样才能使得菜肴的美味可口。
第二,节俭朴素的饮食观念。《论语·述而》记载:“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矣!”又记载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即是劝诫人们,饮食一定要按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并且要节俭饮食,不要铺张浪费。
第三,讲究饮食礼。《论语·为政》记载:“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即是对饮食礼仪的一种反映,说明在当时,饮食已经不仅仅是人们果腹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礼仪。
此外,在《论语》的其他地方,还表现出了尊卑有序、尊敬长辈等饮食思想。
(GSJ)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他不仅仅是个大思想家,还是个相当讲究的吃货,对饮食的要求很高。在古代那个医疗技术落后的时代,孔子能活到73岁,那是相当高寿了,这得益于孔子的科学的饮食观念,同时,他在饮食上的礼仪,也影响了我们。
1.孔子对粮食的精细程度要求很高。论语上说,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五谷所做的饭,要先将谷米择得精一些,牛、羊、鱼等腥味而制作的脍,要切的精细一点。
2.孔子提出了八不食的原则,这个原则即使是在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他说,孔子曾提出著名的“八不食”,即“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饭菜经久变质,鱼肉***变坏,酒水饮料变色,食物已发出腐臭的气味了,当然都不能吃。菜太生或太烂不能吃,过了吃饭的点不要吃饭,吃肉排的时候,必须要分割的方方正正,要是你把肉割得“犬牙差互”,估计孔子会扔出去。孔子喜欢吃肉酱,没有肉酱,他吃不下饭。外面买来的酒啊一类的东西不吃,必须是自己做的,这样才卫生。
3.对于喝酒吃肉一定要节制。孔子喜欢吃肉,但是他相当克制,主张不能老是吃肉,要荤素搭配,这样才健康。孔子的酒量很大,据说是千杯不醉。但孔子主张酒可以喝一点,但是不能醉,醉了就是失礼丢人。
4.孔子重视饮食的礼仪。你去参加宴会,“有盛馔,必变色而作”。主人用好酒好菜款待,你一定要站起来表示感谢。有好酒好菜时,应该谦让,请父母、长辈先吃,以示孝敬,这就是“有酒食,先生馔”。“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举行乡饮仪式结束后,要等持杖的老人都离席了,自己才能离席。孔子主张“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席不正,不坐”,座席摆得不正,不入坐等等。
敲黑板划重点,从以上的规矩来看,好像孔子是个很挑剔的人,不好交朋友。其实不是,孔子的饮食思想,来源于他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讲究孝,所以要父母长辈先吃,讲究礼,一切的行为都要有一定的规矩,以更好地端正自己的内心,讲究中庸,强调过犹不及,一切都不能过头,所以有八不食的说法。
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具体,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主张饮食简朴
孔子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见他并不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恰恰相反,他追求的是饮食简朴而平凡,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以苦为乐、好学不倦的***颜回,则大加称赞,他说:“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
二:要求饮食卫生,健康饮食
孔子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卫生标准,而且阐述精辟,见解独到。这集中载于《论语·乡党》中。如:食物陈旧变味了,鱼和肉腐烂变质了,不吃;食物的[_a***_]变坏了,不吃;食物色味不好,不吃;如果不是进餐时间,不吃,因为吃饭不应时会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
孔子还认为吃饭应以作为主食的谷物为主,吃肉佐饭,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当的比例。肉太多,饭太少,油腻腻的,是肉气胜于饭气了,也不相宜。这一点既反映华夏民族的饮食文化意识,又合乎营养卫生的原理,因为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后的产物带酸性,吃肉过多的人,由于液和食物中的碱性中和力长期失掉平衡,就可能患酸血病;血压高的人吃肉过多更是危险。
在外卖方面,孔子认为市场上买来的酒,多有掺水掺杂质的;买来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洁卫生,都不能吃。这也是从卫生出发来考虑的。孔子还要求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因为姜味辛,可祛湿解毒,吃饭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饮食。另外,“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这不仅吃得清洁卫生,而且能及早进入梦乡,自然这也是符合健康饮食原则的。
此外,食物烹饪应当有度、有节,实际上也暗含日常言行当有度、有节,“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认为只有酒没有限制(当时酒的乙醇度很低),但以不醉为度。通过节酒,可以正饮酒之“礼”,进而有利于道德品行的修养。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其***思想的灌注方面是独具匠心的。
三:讲究饮食艺术
孔子不仅讲究饮食卫生,而且讲究饮食艺术。《论语·乡党》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主张吃饭时,食品尽可能做得精细,烹制时,肉要切得细致。如此做,一方面益于健康,另一方面这与周礼中对人的言行的严格要求是极为类似的。孔子“食不厌精”的饮食观,是他对中国饮食文化创建的一个理论观点。它体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已经总结了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如果这篇回答对你有帮助,请给我点个赞哦,支持我创作更多好用的攻略~头条关注咕咚健康小助手,最新健康资讯抢先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健康饮食的原则和理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健康饮食的原则和理念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