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秋香菜谱大全家常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秋香菜谱大全家常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元璋微服私访,7岁马夫说了什么让朱元璋龙颜大悦,立刻免除劳役,重金赏赐?
这个故事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大家不要被骗了,什么七岁的马夫,七岁的马夫没上过学,能对对子?
我来告诉大家真相,这个孩子不是别人,他叫解缙。
解缙生于1369年,他七岁的时候就是1376年,也就是洪武九年,时间是对得上的。
故事很简单,朱元璋视察江西,来到吉安,解缙就想让皇帝注意到自己,在全家人的安排下,扮作小牧童,赶着两匹马在城外吃草。
朱元璋这天刚好去钓鱼,可一条鱼也没钓着。回来的路上在城外看到这么小的牧童,想起了当年自己小时候给地主刘德放牛的情景,特别心酸,就把解缙叫来询问。
一问之下,发现小孩灵牙利齿,问什么答什么,一点也不怕生,不由大喜,也心生爱怜。
朱元璋故意逗小孩,问他会不会对对子,要是对上来,就有重赏。 解缙可是号称“神童”,会的就是对对子,当然说可以。
朱元璋出了一个上联:
说真的,这上联出得实在是不咋地,不过朱元璋文化水平也就这样了。
朱元璋的童年颇为凄惨,家境贫穷,父母早亡,无钱买棺木下葬,只能向地主刘德借钱,但刘德又不肯借,幸有地主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好心施舍银两,才有钱让父母入土为安。刘继祖的大恩大德,朱元璋永铭记于心。
当年朱元璋老家濠州旱灾连年,瘟疫横行,幼年的朱元璋被迫无奈,为了生存,去寺庙当和尚,可是寺庙僧多粥少,他被赶了出来。他一路流浪当乞丐,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直到郭子兴的红巾军来临,朱元璋为了混饭吃,参加了起义军,哪知无心插柳柳成荫,朱元璋在起义军混得风生水起,干脆打算干一番大事业。
历经了十五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朱元璋如今位极人王,天下江山皆归己所有,一番治理之下,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便打算回家乡濠州,微服私访一下乡亲父老的生活如何,顺便打探一下当年的恩人刘继祖现况如何。
微服私访到濠州后,朱元璋发现濠州父老乡亲的生活挺安好,毕竟是自己的家乡,濠州官员不敢怠慢。朱元璋挺欢喜的继续私访,去寻找当年的恩人刘继祖。
路上,突然碰见一个小马夫,长得虎头虎脑的,甚是可爱。朱元璋很好奇,这么小的年龄,为什么不去私塾读书,反而在这里当马夫?
于是,朱元璋上前对小孩说问:“你多大了呀,为什么不去私塾读书,反而在这里当马夫?”
小孩摇头晃脑的,也不怕生说:“我今年七岁了啦,爸爸妈妈前两年逝世了,我只能当马夫来生活,我读过书的呢,而且可厉害了!”
看到微服私访,我立刻跳戏了。说到微服私访,总少不了清宫戏里的康熙、乾隆。不过看这些电视剧,我有一个感受,这哪里是微服私访,完全就是徐峥、黄渤主演的《心花路放》里的那句台词所说:“交配之旅”。
咱们再跳回来说说朱元璋。朱元璋出身于微末,发迹于草莽,和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皇帝可不一样。对于民间疾苦,朱元璋是了解的,因此他极少微服私访。
朱元璋体察民情的方式是广开言路,允许百姓上言(fang),对于胆敢草率处理的大臣依法查办。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允许百姓到京城。
写这些就是为了说明白朱元璋没有微服私访,题主所说这件事是朱元璋正常出巡。
朱元璋出巡,住在驿站。驿站内有一个小孩在干活。朱元璋好奇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小就服劳役了。小孩回答:“这本来是我父亲该干的,但是不久前他死了,我代替他完成劳役。”
朱元璋听说小孩只有七岁,父亲没了,仍然要完成朝廷徭役,再想起自己小时候,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有心免去这次劳役。于是找了个借口问道:“你会作对吗?”得到肯定回答后,朱元璋出了上联:“七岁孩儿当马役。”小孩随口就对:“万年天子坐龙庭。”
朱元璋大喜,一喜孩童反应快懂诗书,二喜自己有借口赏赐孩童,免除徭役。于是朱元璋下令免去小孩家劳役。
此事记载于祝允明的《前闻记》中。
祝允明就是那个《唐伯虎点秋香》中四大才子之一、画小鸡啄米图的、被唐伯虎人体作画的祝枝山。
放下祝枝山暂且不表,继续说一说朱元璋作对子。
朱元璋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色彩的皇帝,他从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到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其中经历的艰难困苦不足为外人道,他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所以对老百姓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话说朱元璋早年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他当了皇帝以后,十分思念自己的父母,便在凤阳为自己的父母兄弟营建了陵寝。闲暇之余,朱元璋决定微服私访,到民间探访一番。
朱元璋回到凤阳老家以后,当地官员为招待好皇帝做了最大努力,其中有一个驿站的马夫引起了朱元璋的主意,因为这个马夫的年龄很小,看起来连10岁都不到。
朱元璋看到这个瘦小的马夫,顿时起了怜悯之心,因为他当初也曾这么瘦小无助,朱元璋下令把马夫传过来,关心地问:
“孩子,你小小的年龄,为什么来当马夫?怎么不去私塾好好读书学习呢?”
小马夫一点都不慌张,如实回答:
“我父母早早便去世了,我没有依靠,虽然我很想读书,但只能当马夫谋生活。”
朱元璋听了小马夫的遭遇,感同身受,他想帮助小马夫一把,便跟小马夫说:“我给你出一个上联,你如果能对出下联,我就重重有赏”,说完便出了上联说:“七岁儿童当马驿。”
朱元璋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后来通过自学成才也是相当厉害, 对历史、文学都有一定涉猎,他认为自己这个问题足够难倒一大批人,所以压根没有想到孩子能回答出来。
可这孩子聪明伶俐,不加思索,立马就回应下联说:“万年天子坐龙庭。”
朱元璋与7岁马夫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微服私访的时候,而是他当时去视察远方的马驿,遇到一位7岁的马夫后发生的故事,该故事被记载于明朝祝允明写的《前闻记》中,原文如下:
《前闻记》是一本杂记型作品,内容杂乱无章,就像大家写朋友圈一样,想到什么就记下来。这部作品不出名,但作者却很有名,因为他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号枝山,就是《唐伯虎点秋香》里面老是跟唐伯虎借钱的那位!
***作品把祝枝山黑的比较惨了,其实祝枝山并非好赌之徒,而是诗书双绝的大才子,他的书法并不在唐伯虎之下,根本不需要靠帮唐伯虎卖画来赚钱。而且他还曾在广东兴宁县做过县令,《兴宁县志》也是他编写的。
从上面的原文我们可以看到,7岁的马夫是帮父亲服役才在马驿工作,而朱元璋正好视察马驿,因此相遇。朱元璋看到7岁的马夫很好奇,知道他的身世后便问他会不会对对联?小孩说会,然后朱元璋出了上联“七岁孩儿当马驿”,小孩对“万岁天子坐龙庭。”朱元璋大喜,赦免了他的劳役。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朱元璋非常喜欢对对联,而且他是有意要赦免这个小孩。我认为,不管这个小孩对的下联是否工整,朱元璋都会赦免他的劳役。因为一个皇帝要和一个7岁的小孩对对子,在年龄和身份上就已经不对等,朱元璋要的并不是工整的下联,而是要通过这一过程,找个赦免的借口罢了。
有人觉得,朱元璋从小就是放牛娃,根本没有读过什么书,他哪来这么高的文化对对联?朱元璋哪里学的文化我们姑且不讨论,历史资料上关于朱元璋对对联的故事却不在少数,而且我们过年时候贴春联的习俗,据说也是源于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