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健康饮食能否让人心情变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健康饮食能否让人心情变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人心情不好时,为什么会通过吃东西来缓和情绪?
心情不好时,每个人排遣的方式都不同吧!但是,如果通过吃东西,品尝美食来缓解不好的情绪还真的蛮有效果。我们女生比较喜欢吃甜品,比较熟悉的满记甜品,我们当地新引进的8点醒台湾品牌,真不错。还有各种菜系,满足了味蕾,心情自然就好很多,民以食为天嘛!品尝美食的过程也就有了思考,为什么今天心情不够好,找到解决,排泄的方式,换一种思维解决问题,或许就海阔天空啦!还有什么困难能解决不了呢?回家睡一觉,忘记烦恼,一切从头再来!下面的图片都是本尊亲手烹饪的,还有疫情期间出不去,吃不到,不会做就画饼充饥喽!嘿嘿!本尊是个典型的吃货,给自己的尊号叫美厨娘![捂脸][我想静静][耶]
生理学上,甜食和脂肪高的食物能够***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到满足和愉悦,这种感觉深深刻印在我们的大脑里。当我们的情绪低落时,大脑就会用这种感觉补偿自己,于是情绪低落的人就会多吃食物。
其中代偿分为自觉代偿和盲目代偿。
自觉代偿的人知道情绪低落的原因,缓和之后,会着手解决情绪低落的原因,这种行为可以避免出现情绪崩溃,是可取的。而通过盲目代偿缓和情绪的人,本质上是通过食物逃避压力源,原始的压力源只是暂时被缓解,并不是消失,如果没有处理还可能会急剧恶化。
盲目代偿行为如果急剧恶化的话,吃东西缓和情绪的行为就会逐渐演变成我们通常所说的暴饮暴食。暴饮暴食行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贪吃、肥胖等负面状态,降低人的自我评价,产生负罪感,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发展成厌食症。
那对于盲目代偿的人,想要改变和停止暴饮暴食,实现自己的情绪上的自由,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接受。
武志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中,阐述了对“接受”的理解: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没有学会接受之前,暴饮暴食的人把注意力放到食物上,希望通过食物解救自己,这种代偿行为注定会失败。而学会接受之后,人们就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深深地懂得,自己才是自己情绪低落的答案。
由此,暴饮暴食的人才会去分析情绪低落的前因后果,着手把重心放在解决压力源上,从根本上去改变和停止暴饮暴食的行为。
这个问题问得好!
现实中这种现象太普遍了。谢谢平台邀请,我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心理学关于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中,有一种防御机制就叫“补偿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盲人,往往耳朵特别灵,他听到一个人说话,下次便单纯凭声音就可以认出你。
他的听觉辨别力的增强,就是“补偿”其视觉的不足。
再举一个临床的案例: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一种病叫“贪食症”,与“厌食症”同属于“饮食障碍”。
罹患“贪食症”的患者多是女孩,且大多是因为恋爱和婚姻的受挫后发病。其主要表现就是没完没了地吃东西,我曾经接诊过一个身高1.57的女孩,在半年的时间内体重由42公斤长到80公斤。
因为感情是高级需要,是她所无法控制也无法把握的,但吃东西属于低级需要,是她可以控制和把握的。
用“吃东西”来补偿其“感情失落”,同样是一种极端的“补偿作用”。
民以食为,食物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随处可见的食物,各个年龄段的男女或多或少都会钟情于一两种美食。食物对我们而言,具有满足、填补、释放三种功效。
1、替代性满足;
食物除了能填充肚子,消除饥饿,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外,更多的是能够给予爱与安全感的替代满足。
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建立关系基于母乳喂养,在婴儿大哭时,***的出现可以让Ta内心安稳,因为母亲一直在自己身边,一直关注着自己,能够及时满足自己的需求。延伸到成人时期,食物是母乳的替代,咀嚼食物相当于躺在妈妈的怀里,非常安全,能够缓解自己当下的焦虑。
2、填补内心的空虚;
当自己独自待在家中,身边无人交谈时,内心会有种空虚感,不知所措,十分害怕。为了缓和与控制自己内心的失控,重获掌控感,食物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3、释放攻击与愤怒。
在吃东西的时候,需要用嘴咬。这个过程象征着把让自己感到愤怒的人给“咬了”,Ta任自己虐待,无法反抗。在攻击的同时也获得了战胜的满足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健康饮食能否让人心情变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健康饮食能否让人心情变好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