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袁隆平健康饮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袁隆平健康饮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我国,除了袁隆平还有哪些人在粮食领域做出巨大贡献?
补充一个,南方麦王——程顺和 院士,非常低调,无论是本人作风还是媒体宣传。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室主任,研究员,到现在既没有换过单位也没有挂过任何行政职位,在1***2年调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后一直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研究至今,相比别的院士一对头衔,程顺和 院士只算是基层农科所的“草根”,甚至很少学术论文,大家都知道院士的份量,许多单位甚至省市都是抢着要,所以他能做到这样真的非常难得,看百度百科,不到半页。但即使是这样,程顺和院士1991、1998年凭借扬麦5号、扬麦158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入选农业部推评的“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程顺和 院士从事小麦育种四十余年来,参与育成扬麦3、4号,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10、11、12、13、14、15、16号等二十多个小麦品种。其中扬麦3、4号分别获农牧渔业部(现农业部前身)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扬麦5号的育成,使小麦单产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是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直接促使整个长江下游小麦品种大面积更换。90年代扬麦158的育成,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病相结合的难题,扬麦158是90年代末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育成品种累计种植6亿亩以上,增产粮食200亿公斤,是建国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
针对北纬33度线以南的小麦抗赤霉病效果好,但产量性状和抗冻性不足,而北纬33度线以北地区的小麦产量性状高,而抗赤霉病性和抗穗发芽性较弱。为了发挥南北双方大面积品种的优点,程顺和提出“南上北下”的育种目标,正在以滚动回交的方式,发扬优点定向改造缺点开展遗传标记聚合育种工作,分利用南北大面积品种的育种成果,改良北方品种的赤霉病和穗发芽、南方品种的抗寒性和产量潜力,提高了该区域小麦粮食生产水平。
粮食领域的优秀农学家非常多,只是他们多数都比较低调。
1,中国现代稻作之父,水稻杂交的开山鼻祖:丁颖。
2,三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3,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号‘南袁北徐’,主要成就:寒地水稻的杂交育种。
4,杂交旱稻之父,罗利军。
5,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6,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7,杂交大豆泰斗,王金陵。
8,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9,橡胶奠基人,雷贤钟。
我是一个农业迷,凡事要回答农业问题,十有八九都少不了我。袁隆平先生为中国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善事,解决了十三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哪晓得中国还有一个李振声的科学家,他也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贡献,他培养的麦子,亩产达到800公斤,也是个了不起的成绩,大家要吃面条,都记得是李振声的麦子,袁隆平的稻子,李振声的麦子,一南一北相互补充,解决我们中国人的食物构成的问题,是他们的精心挑选,才培育出良好的***,进而使水稻和麦子如此的高产,确保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人民才有吃有喝,不再挨饿。两位科学家的劳苦功高,是科技界值得获取最高奖项的科学家。
小麦领域:“黄淮第一麦”培育者茹振钢。
茹振钢,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现任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主任。36年来,他潜心小麦育种,带领团队培育并推广了多个小麦新品种。其中,“矮抗58”被誉为“黄淮第一麦”,增产效益达300亿元,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培育既耐高温又耐寒、既耐干旱又耐涝、既耐瘠薄又耐肥的“最完美”小麦品种,茹振钢种下5万株小麦进行选育观察。大年初一,大雪纷飞,茹振钢换上胶鞋就往试验田里跑,“天冷是观察小麦抗冻的最佳时机”。在经历一次次恶劣天气的考验后,茹振钢对最后留下的100多株小麦进行人工选育。历经10年漫长的岁月,终于选出了最优的一株。
一粒***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中国人必须牢牢掌握住小麦的话语权,才能把粮袋子抓在自己手里。”茹振钢说,“美国在玉米杂交育种上掌握了话语权,袁隆平院士在水稻杂交育种上占领了制高点,我们要在杂交小麦上抢得先机!”
茹振钢说:“能当选十九大代表,我感到万分荣幸又责任重大。我要继续育出好***,让老百姓丰衣足食。”
花开花落,秋冬春夏,张新友的花生果越结越大,越结越多。张新友和他的团队相继育成“豫花”、“远杂”系列早熟、高产、高油、抗病花生新品种33个,其中1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鉴)定,育成品种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全国花生育种团队中名列前茅。
张新友培育的所有花生品种,125天以内成熟,解决了小麦与花生争地的矛盾,可以做到一年两熟。
44年连续从事玉米高产攻关和品种选育,育出的紧凑型玉米高产新品种累计推广12亿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00多亿元,全国种植的5株玉米中,有2株是他育成的。他就是“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通过高产攻关试验,李登海在国内率先发现了平展型杂交玉米高产能力的极限,同时,率先发现并证明了紧凑型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和高产的原因。这为我国杂交玉米找到了高产发展的方向。此后,紧凑型玉米成为我国杂交玉米育种的方向和主流,李登海也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袁隆平健康饮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袁隆平健康饮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