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版菜谱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老版菜谱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4节气人尽皆知,那么72候是什么,和24节气有什么关系?
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成份,但对于了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当时确定物候的始见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实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所以很难广泛应用。现 在黄河流域物候现象已发生变化,其他地区的物候更是千差万别,必须不断发展物候学,制定新的自然历,否则一味地机械化地照搬古书是行不通的。
72候其实是24节气的细化,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每一个节气15一16天再分为5天一候全年72候。比如立春后的3候,1候河水化冻2候昆虫苏醒3候鱼儿出水。这15天的时间里不可能这么准确的预知自然界的活动。因此只有24节气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为传承。 吃货和72候的联系不大了,人工养殖,大棚蔬菜什么的与季节不相干了。
立春趣谈:在立春日之前1至2小时/可在院中土地里挖 ̄个深50公分坑/再把鸡绒毛放“几片于坑㡳部/到立春时刻到耒之际/可发现坑內鸡绒毛自动向上飞起/即人们所说 ̄春回大地了′/ ̄年一度的春季开始了o
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气,一年分二十四气,共七十二候。每候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叫“候应",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七十二候的候应有两类: 一类是生物候,其中有动物的,如鸿雁来丶寒蝉鸣、蚯蚓出等。另一类是非生物候,如水始冰、雷乃发声、土润溽暑等。内容非常广泛。但是其中也有观察错误,不合于科学事实的情况,如鹰化为鸠、雀入水为蛤等。七十二候的起源甚早,在先秦古籍《逸周书》中所记载的巳告完全确立,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由于候的时间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故难于广泛运用。说穿了,七十二候其实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细化,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4节气,从立春开始,立夏,立秋,立冬,还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等。这里描述的,既有季节(春夏秋冬),又有日影(分、至)。正如老孙在其他几个回答里一再强调的,24节气是描述太阳运行,这里其实季节被称为天文季节,也就是从天文上看,365天被分成四份,每个季节约90天,每个节气约15天。
72候,候是物候,也就是描述自然现象发生的变化,24节气,每个节气又分成3候,约5天一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仅仅大约对应。或者说,在24节气诞生的中原地区(狭义指黄河中下游,或略大一些华北黄淮)季节物候变化大约如此。
比如,立春节气对应的3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侯,鱼陟负冰。立春对于华北北部,还是冰天雪地呢,即使淮河长江流域也冷飕飕的,下点儿小雪也不稀奇。所以,这个物候描述,仅仅是一种大概情况。
另外一个因素是。24节气属于阳历成分,虽然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但决定气候的,是太阳和我们的地表环境(地理海陆分布、大气层大气环流),它们之间是相当复杂的相互作用,每年都不一样。
比如说,春分3候。初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实际上,有些年份,春分之后再下雪都是有可能的。你不知道西伯利亚的寒流什么时候会来光顾一下。
太阳运行,虽然是影响大气环流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直接决定的因素。因而让天气、气候预报变成了一项非常复杂棘手的工作。古人总结的24节气、72候,仅仅一种经验表述,并不是严格规律,还有很多深层的原因不曾发现。当然,这对于古人来说,已经是许多年经验的总结,对于当时的生活有一定指导意义,经验是发现规律的第一步,对吧?
当我们学习古代文化的时候,要注意从古人的表述里,看他们掌握了哪些,还不理解哪些,其中有些理解是相当深刻的,毕竟他们对自然现象有着直接的体验和记录,但也有一些是幼稚的,可能已经不再适用,甚至被否定。我们对于古代文化,也需要进行辨识,批判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