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陶渊明菜谱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陶渊明菜谱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注释南山:指庐山。稀:稀少。兴:起床。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足:值得。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陶渊明生平简介,详细一点?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死后其好友暗赠谥号靖节先生,浔阳人(一说宜丰人)。
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人,辞赋家,散文家,汉族(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考证陶为奚族人,但其证据略显薄弱)。(《宋书》隐逸传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未得到证实),谥称靖节居士,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
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元勋重臣,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境内)。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镇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历代方志载宜丰境内有南山、柳斋、菊轩、东篱、洗墨池、藏书礅、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读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遣迹及其纪念建筑。
陶渊明的人生准则是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
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